京能岱海电厂气膜煤棚“圈住”煤粉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■企业/供图

        北京往西约400公里的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的岱海湖南岸,两座酷似北京“水立方”的气膜棚静静矗立。白色气膜犹如一层坚实的外衣,将黑色的燃煤包裹在内。有了气膜棚的助力,内蒙古京能岱海电厂一改往日的“灰头土脸”,实现了“燃煤电厂不见煤”,“煤粉到处飞”成为了历史。

        建于2003年的内蒙古京能岱海电厂是点对网直供北京的电源项目,全年发电量约占北京全社会年度用电量的十分之一。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和发展,电厂不断探索转型升级,谋求生态和经济共赢。废水、固废零排放……成为电厂的绿色招牌。

        燃煤电厂总离不开跟煤打交道,尤其到了大风天,粉尘飞扬那是避免不了的。于是电厂就有了建设封闭煤场阻断煤尘扩散的改造思路,气膜建筑成为了首选。

        今年6月,岱海电厂开始了对原有煤场进行全封闭升级改造,以彻底根除煤尘对周边环境和大气污染难题。改造工程分两期施工建设,其中一期煤场膜顶总高69米,长度230米,跨度200米,占地面积达到了约46000平方米,属于超大跨度膜结构建筑。

        今年11月,一期工程两座气膜棚缓缓鼓起,经过多日不间断的日夜吹气,气膜棚起膜成功,成为目前全国已经建成的同类型结构里跨度最大的气膜结构。

        作为建设方,京能建设虽然有过多次全封闭干煤棚项目的经历,此次挑战超大跨度气膜棚也面临着带来了不小挑战。从施工角度来说,气膜结构煤棚是近几年新兴起的超高、大跨度结构模式。通过加压设备往经过密封处理的室内空间进行送风加压,在气膜表面形成巨大的张力而支撑起来的结构。“我们就像吹一个巨型气球一样,把气膜吹起来,过程中需要吊车、钢索多方平衡出力,还要克服大风大雪等恶劣天气影响,随时调整送风压力。”工作人员介绍。

        建成后的气膜棚,形似大面包,将电厂储煤全部包裹在里面。“这两个‘大面包’相继建成,以后刮风下雨、雪日寒冬,我们都不怕了,而且,煤粉再也不会被大风‘拐跑’了。”工作人员说。

        和以往钢结构煤棚相比,气膜煤棚采用的建筑膜材具有极好的密闭性能,室内煤尘不易扩散到室外,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二次污染,并且气膜煤棚室内为正压环境,室外的烟尘、灰尘也不会进入室内。全封闭的特性极大阻断煤尘扩散,避免形成环境污染。

        除了环保加码外,气膜煤棚在保障安全方面也做足了准备。即使出现漏气,也不会出现倒塌现象,气膜建筑的上部结构下落到距离地面2米高度所需要的时间大约30分钟,有充足的时间保证在气膜煤棚内工作的人员从容地疏散。而且气膜煤棚一旦出现破损漏气问题,系统便会立即发送警报,通知维护人员。并且系统也会自动控制风机加大送风量,保证膜结构内外气压平衡直至场馆修复完毕。

        随着气膜全封闭煤棚的建立,其煤场周边环境的改善也会立竿见影。另外,其透光膜设计减少了室内光照的能量消耗;还有其独特的发散光设计使室内光照无死角,也使室内灯光照明做到省电高效,而且能够保证夜间施工的安全。与传统的钢结构煤棚相比,气膜煤棚具有抗腐蚀、耐老化的明显特点,后期维护费用也相对更低。

        据悉,岱海电厂封闭煤场改造项目还在继续。蓝天之下,气膜棚和高耸的冷却塔交相辉映,携手守护岱海湖的绿水青山。